【反修例】李瑞環24年前「紫砂茶壺」論 尋化解香港危局啟示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19/10/04 07:26

最後更新: 2019/10/04 07:26

分享:

分享:

反《逃犯條例》修訂引發的政治風暴,連鎖效應下,中港關係受到波及;如何讓這道傷痕癒合,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24年前的一席話或許蘊含啟示。

把時鐘回撥到1995年,時值香港政權移交前兩年。這一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,被視為相對開明的李瑞環在港澳區小組會上,即興講了個小故事:

一個窮老太太去市場賣祖傳的一把宜興紫砂小茶壺,起碼有200年歷史,就是不加茶葉,水中也會有茶香。

有人願意以三兩銀子的高價購買,豈料老太太覺得茶壺太舊,不好意思要這麽多的錢,就用水反覆清洗了。最後,買主回來一看,裏面的茶垢全洗乾凈了,便說連5錢銀子也不值了。

李瑞環為何說這個故事?官方人民網後來的一篇紀述文章為此作出解讀--1995的這一年,中國和英國就香港九七後政治體制爭論最激烈的時刻,李瑞環因此用百年宜興紫砂壺來比喻香港,呼籲接納香港與內地不同、甚至內地看不慣的政治制度;不要妄洗「茶垢」,導致香港失去特色。

不要妄洗「茶垢」 致香港失去特色

事實上,李瑞環當地講述此故事後,也不妨作了簡單的解說,「要真正的、正確的認識香港、管好香港,並不容易,不要麻痹大意,不要自以為是」。

觀察人士指出,中港近年間矛盾其實並不複雜,都主要源於內地與香港民間對「一國兩制」有不同的解讀。

內地政府憂慮信奉普世價值的香港人,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威脅國家整體政治穩定,因此總對香港抱有懷疑眼光。而一些香港民間人士,也抱怨高度自治受到威脅。

李瑞環曾以「紫砂茶壺」論談香港管治

有評論說,內地如能以尊重和信任的態度,審視香港的文化與制度,就如李瑞環當年所說的故事,珍惜砂茶壺的茶垢一樣,相信中港之間矛盾可以紓緩。但當然,香港亦應以同等的尊重,與內地互動。

李瑞環開明 令全國政協變「言官」

另外值得一提是,提出紫砂茶壺論的李瑞環,出身貧寒,年輕時只是木工工人,但人生煉歷豐富,曾主政天津,被視為比較開明。

他「六四」後再任中共政治局常委,1993年3月的「兩會」上,再以59歲之年齡,出任一向被視為「只有退居二綫」才會擔任的「閒職」--全國政協主席,1998年3月連任。他任內把政協變成「言官」的大本營,不時能發出一些與「主流思想」不同的聲音。

本報記者:游昊雲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